巴格拉姆这片土地,再次成为美国关注的焦点。特朗普一句“糟糕的事情会发生”,不仅让阿富汗重新被推上风口浪尖,还把中国、俄罗斯、巴基斯坦和伊朗四国拉到了同一张外交桌前。一个人放狠话,对面四国同步发声,这样的场景已经很久没出现了。
在很多人眼中,巴格拉姆的标志性画面是:跑道上尘土飞扬,一架F-16战机轰鸣起飞,划破天空。这里曾是美军在阿富汗最大的军事基地,数万士兵驻扎、进出如潮,仿佛一个巨型“转盘”。虽然美军早已撤离,但基地依旧存在,只是风向已然不同。
阿富汗地处中亚腹地,像一把插在地图上的“钥匙”。往西是伊朗,往北进入俄罗斯势力范围,往东则接壤中国西部。特朗普在英国公开表示,这个基地距离中国的核设施只有“一个小时的航程”。话说得很直白:谁掌控巴格拉姆,就能从背后威慑中俄伊三国。这种算盘,他不是第一次打。当年想买格陵兰、盯上巴拿马运河,逻辑都一样:只要觉得自己够强,别人的东西也能伸手要。
9月18日,特朗普在伦敦和英国首相斯塔默站在同一舞台时突然抛出“美国正在准备夺回巴格拉姆”的说法,还故意称这是“小突发新闻”。他没在美国本土说,而是选择在欧洲的外交场合放话,耐人寻味。两天后,他更在社交平台上写下威胁:“如果阿富汗不把巴格拉姆归还给它的建造者美国,糟糕的事情就会发生!!!”语气里满是火药味。
展开剩余73%阿富汗方面回应迅速而坚定。9月18日,临时政府外交部官员贾拉勒在社交媒体上表示,美国可以对话,但绝不可能在阿富汗保留任何军事存在,一句话堵死幻想。9月21日,总参谋长法西赫丁明确表态:“哪怕割让一寸土地都是不可想象的。”同一天,代理国防部长雅库布把2020年《多哈协议》摆上台面,提醒美国曾承诺不再威胁阿富汗主权。他还提到,当年美军撤离前,塔利班就已警告过:若美国执意留下基地,阿富汗人“准备再打20年”。发言人扎比乌拉也在网上强调,独立和领土完整是红线,绝不妥协。外交、军队、发言系统罕见地保持高度一致。
在地区层面,中国9月19日就明确态度:尊重阿富汗的独立、主权和领土完整,未来应由阿富汗人民自己决定。到了9月26日,中俄巴伊四国外长在纽约发表联合声明,再次强调“尊重阿富汗主权”。这不仅是外交辞令,而是四国正式签字的立场文件。中国还补充表示,愿意帮助阿富汗推进和平重建。节奏清晰:先亮原则,再拿行动。
为什么巴格拉姆总被摆上台面?因为它早已不仅是一个基地,而是美国二十年阿富汗战略的缩影。它见证了美军的重金投入、长期驻扎与最终撤退。掌控它,几乎等同于把过去的旧秩序再度启动。但现实不同了。今天,中俄巴伊的联合表态显示,区域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共识更强,“外部强行介入”的空间越来越小。阿富汗临时政府的语言也更国际化,用协议、红线、尊严等词汇清晰传递立场,这显示出它正在被外部环境倒逼着塑造更完整的身份感。
特朗普之所以选在伦敦抛出这个话题,是为了放大影响力。欧洲各国也在观望:美国究竟是要重返中亚直接操盘,还是继续遥控盟友?如果美国真的把这张牌打出来,北约是否跟进、欧洲是否配合,都还是未知数。但有一点明确了:四国联合声明已经把“尊重主权”抬到新的高度,这让美国再想随意“踩线”,难度增加。
美国国内其实对重返阿富汗极为反感。退役军人、纳税人、媒体都清楚,这不是游戏充值,不可能“一键回满”。特朗普这样做,短期内或许能在选举语境中显得强硬,吸引眼球,但从战略和财政层面看,风险和代价巨大。简单说,政治上可能加分,但战略上和财政上都是减分。
至于中俄巴伊的联合发声,会不会带来新局面?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:第一,区域声音更集中,形成“主权不可触碰”的硬壳,让冒险想法在酝酿阶段就被压制。第二,阿富汗的“正常化”路径更清晰,和平重建的合作窗口正在开启。当然,有人担心会不会导致阵营对立?目前看,还不至于。四国强调的是原则,没有提军事联动,也没有升级为全面对抗。此时保持分寸感,本身就是一种力量。
那么,巴格拉姆会不会真的“回到美国怀抱”?现在来看,几乎不可能。阿富汗的红线画得很死,美国国内也缺乏意愿和资源,中俄巴伊的明确态度更让其外交成本大幅提升。撤回一句话容易,重新驻军却难如登天。因此,这次特朗普的强硬表态,更像是一场“镜头表演”,而不是一盘实际可行的地缘棋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