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最近想买 iPhone Air,接下来可能更容易买到了——因为苹果正在“腾货架”。
虽然国内市场5分钟数据就售罄,但全球市场却并非如此。
据日本瑞穗证券的最新供应链报告,苹果决定削减 iPhone Air 的生产规模,数量大约 100 万台,同时把更多产能转向卖得更好的 iPhone17 系列主线机型。
听起来有点反常:明明 iPhone17 系列整体热卖,为何偏偏这台“最轻薄”的 iPhone 却被砍产?
其实这波调整,从出货节奏就能看出端倪。瑞穗证券给出的数据是:苹果原定全年 iPhone17 系列总出货量 8800 万台,如今上调到 9400 万台,目标延伸到 2026 年初。
也就是说,苹果并非整体卖不动,而是“分布不均”——标准版和 Pro Max 热销,Air 型号却掉了链子。
而在供应链环节,富士康和和硕的生产线早已进入动态调度模式。业内人士透露,一旦某款机型的出货回报率下降,苹果会立即要求“切线”,释放人力和物料,让产能去支撑高需求型号。
展开剩余80%以往在 iPhone14 Plus、iPhone SE 上都出现过类似调整。
那问题来了,苹果推出的 iPhone Air,明明打着“史上最薄”的旗号,为何没能俘获用户?
答案其实很现实——轻薄不再是刚需。
过去几年,用户的购机逻辑变了。大家更在意的是续航、性能、影像、散热,而不是“薄几毫米”。有果粉在社交平台调侃:“轻是轻了,但电也没了。”
这种反馈其实早在预售期就有迹象。第三方渠道数据显示,iPhone Air 在开售首周的激活量仅占 iPhone17 系列总量的 8.7%,远低于 Pro 系列的 41%。
也就是说,消费者的投票结果很直接——买贵不买薄。
苹果内部也清楚这一点。业内分析称,iPhone Air 是一次设计实验,苹果试图验证市场对“超薄高端”是否买账,但结果告诉他们,这个细分市场暂时没有形成刚性需求。
瑞穗证券的报告还特别提到,类似的情况在三星那边也出现过。
Galaxy S25 Edge 因设计过薄导致散热与续航双下滑,市场反响平平,最终传出三星将取消下一代 S26 Edge 计划,转而回归传统的 S26+ 机型。
可以说,“薄”曾经是工业设计的荣耀,如今却成了“实用性焦虑”的代名词。
从零售端的反馈看,这次 iPhone Air 的“滞销”也在预料之中。
几家国内苹果授权经销商表示,Air 型号在首发两周后渠道价就已经低于指导价 300-500 元,而 Pro 和 Pro Max 一度溢价上千元还要抢。对于门店来说,Air 成了“展示机”,消费者试一试手感就走,真正掏钱的寥寥。
一位渠道商打趣说得很实在:“买Air的人,往往是想要轻一点的主力机;但买完才发现,轻的是手,空的是电。”
从宏观层面看,苹果的这波调整倒也理性。削减 100 万台产量在整体近亿台规模里并不算剧烈,属于正常优化。
关键是它释放了一个信号——苹果在保持整体销量增长的同时,也在快速试错。
调整 iPhone Air 的产线,同时提升标准版与 Pro 系列的比例,意味着苹果正在重构产品线的利润结构。
有分析师指出,Air 的毛利率高但销量低,而标准版与 Pro 的“走量+溢价”组合,反而能稳定总利润池。
这种“减法策略”,其实就是库克的典型作风——先砍弱势型号,再把资源集中在能带来稳定收益的产品上。
至于未来,苹果会不会彻底放弃“超薄”路线?目前没有定论。供应链人士透露,Air 的设计团队仍在研究下一代形态,但重点可能不再是“极致轻薄”,而是“轻薄+续航兼顾”的平衡方案。
换句话说,苹果可能意识到——
当手机从“科技玩具”变成“生活工具”,用户要的不是一台“纸片机”,而是一台扛得住全天使用的主力机。
这一切,都从那 100 万台被砍掉的 iPhone Air 开始。
你怎么看?
如果两台 iPhone 性能一样,一个更薄,一个更耐用,你会选哪一个?
发布于:重庆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