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8日凌晨,俄军展开了长达12小时的持续空袭,不仅打破了冲突以来的时长纪录,还精准击中了乌克兰的薄弱环节。正当乌克兰与美国就90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进行谈判的关键时刻,泽连斯基在空袭间隙迅速通过社交媒体发声,向西方盟友发出求救信号,几乎带有哀求的语气。而美国经过紧急磋商,也迅速给出了“解决方案”。那么,美国的回应究竟是什么?对乌克兰来说,又是否真能起到帮助?
在这场空袭中,基辅的夜空完全陷入了恐慌和混乱。12小时的饱和式打击让乌克兰无法喘息,而第二天,正是乌美谈判900亿美元军售协议的关键时刻。当防空警报声刚刚消散,泽连斯基就出现在镜头前,背景是被炸毁的民用建筑,他的紧急呼救声传遍全球。这一幕并非偶然,而是这位在战争中执政近五年的总统在内外交困下的必然选择。
展开剩余84%泽连斯基本无意与战争有任何关系。2019年当选总统前,他是乌克兰的著名演员,因主演一部政治讽刺剧而为大众所熟知,并因剧中“意外当选总统”的情节被现实民众寄予了改革的希望。那时,他怀揣理想想要推动国内变革,但谁也没想到,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彻底改变了他的政治轨迹。从一开始的谈判尝试到如今的不断求救,泽连斯基的心态也随着战火的蔓延发生了变化。此次空袭带来的巨大压力,让他不得不发出更加迫切的求救信号。
这次空袭的破坏早已不局限于军事设施。俄罗斯国防部宣称袭击目标是乌军的军工企业和军用机场,但从现场画面来看,民用基础设施如供水厂、变电站等也遭到了严重破坏,平民伤亡不断增多。对于泽连斯基来说,这不仅是对乌克兰防御能力的巨大挑战,更是对他外交努力的精准打击。
就在空袭发生前几天,泽连斯基还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与特朗普会面,直接请求美国提供远程武器。虽然特朗普表示“不反对”,但并未做出明确承诺。如今,俄军的猛烈空袭无疑是在向西方传递“援助无效”的信号,也使得泽连斯基在谈判中的底气受到重创。
令泽连斯基更为焦虑的是西方援助体系的松动。北约曾推出“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”,计划通过“欧洲出资、美国供武”的方式确保援助稳定,但实际执行中却遇到不少阻力。部分欧洲国家对持续投入战争产生了抵触情绪。德国最大反对党主席默茨在访问基辅时表态支持乌克兰,然而由于可能提供远程导弹的言论,默茨的支持引发了国内的不满,后续立场也变得不确定。
美国国内的态度同样摇摆。特朗普政府曾一度要求乌克兰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,即便近期态度有所转变,但也明确提出要求欧洲承担更多责任,直接购买武器,这使得乌克兰对西方的援助变得更加不可预测。
在空袭后的记者会上,泽连斯基再次提到通过外交途径结束战争,但也强调“必须迫使普京接受和平”。这种矛盾的表态,正是他当前困境的真实写照:既渴望停火减少伤亡,又深知若没有足够的武力,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将大打折扣。为了寻求安全保障,泽连斯基甚至提出在乌克兰境内部署外国军队的建议,虽然这一构想最早由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,但至今未得到北约成员国的广泛支持。
从演员到总统,从改革者到战争中的紧急求救者,泽连斯基每一步的决策都在局势的推动下作出。这次求救,实际上是想借900亿美元军售谈判的机会,为乌克兰争取更多的“续命”资本。
泽连斯基的求救信号传到华盛顿后,美国迅速回应。经过紧急磋商,美国副总统万斯在9月28日的访谈中透露,美方正在考虑通过北约欧洲成员国向乌克兰提供“战斧”巡航导弹。这款导弹的射程足以覆盖俄罗斯首都莫斯科,外界普遍认为这是美国为乌克兰开出的“猛药”。但问题是,这一“药方”究竟是否能真正治愈乌克兰的病症?
“战斧”导弹在多个军事行动中证明了其威慑力,作为美国精确打击的核心武器,其射程和精准度都远超乌克兰现有的武器。泽连斯基曾多次向美国寻求此类武器,但在拜登政府时期始终未获批准。如今,特朗普政府态度发生了变化,尽管如此,万斯在访谈中强调,最终决定还需由特朗普本人做出,而且要“符合美国最大利益”,这种表态既释放了施压俄罗斯的信号,也为未来政策的调整留出了余地。
美国此时向乌克兰提供“战斧”,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乌克兰。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是通过提升乌克兰的打击能力来平衡战场局势,这可以看作是特朗普政府加大对俄罗斯施压的“B计划”。从利益角度来看,美国还要求欧洲承担更多责任,购买武器,这实际上是将战争的成本和风险转嫁给欧洲,而美国则维持“美国优先”的政策逻辑。而对于美国军工企业来说,无论是900亿美元的军售,还是可能的“战斧”交付,都意味着可观的利润。
然而,这剂“猛药”也并非没有副作用。军事专家指出,乌克兰并没有适配“战斧”的发射平台和操作技术,也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来掌握其加密制导系统。即使美国提供培训,战斗力的形成也需要时间。而且,美国对武器使用有严格限制,之前美国就明确禁止乌克兰使用提供的ATACMS导弹打击俄罗斯境内的目标。如果“战斧”最终交付,使用权限究竟由谁掌控,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。
俄罗斯方面的反应则保持了警惕,尽管官方未作出强硬回应,但可以预见,一旦“战斧”这类能够打击俄罗斯腹地的武器投入使用,俄方必然会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。而美国国内的政策变化也使得“战斧”援助的最终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。特朗普虽然曾表示乌克兰有望“赢回所有领土”,但却未就“战斧”交付做出明确承诺,反而透露出让美国“退出危机调解”的倾向。这种模糊性使得“战斧”援助更像是一种战略威慑。
对于泽连斯基而言,即便“战斧”最终未能交付,至少美国的表态已为他赢得了部分时间和机会。这一表态不仅向俄罗斯展示了西方支持的可能性,也为接下来的华盛顿谈判增加了筹码。正如泽连斯基此前所强调的,只有“迫使普京接受和平”,战争才能结束。
然而,这位在战火中成长的总统或许已经明白,任何武器都无法成为解决冲突的“灵丹妙药”。战争的终点从来不在战场,而是在各方放下执念的谈判桌前。到那一天之前,任何“药方”都只能暂时缓解痛苦,无法根治战争带来的创伤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